狗皮膏药为何别有寓意? - 老虎膏药,老虎图形膏药,老虎牌膏药,中国老虎膏,广东老虎膏,膏药招商,膏药代理
狗皮膏药为何别有寓意?

    在北京“三伏天,贴膏药”,这是忘不了的事。北京地处北方,冬季气候寒冷,过去取暖设备又比较落后,导致关节炎、鼻炎、慢性流感等寒症流行,因此有“冬病夏治”“未病先治”的意识,即使进入现代社会,每年一到头伏,各医院贴膏药的人仍川流不息。

 

 

    有意思的是,虽然大家热衷贴膏药,可在日常话语中,膏药的名誉却不高,比如“跟贴膏药似的”,用来形容一个人不恰当地热情,而“狗皮膏药”简直就是一句骂人话了。

 

    中国膏药历史悠久,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《五十二病方》中便有贴剂,该书大概写于公元3世纪左右,当时巫医不分,在1万余字记载中,有不少迷信内容,但提出103个病名,存药方283个,用药247种,是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。

 

    然而,后代膏药虽有发展,却没能进入主流,相比于丸药、饮片的普及,膏药能治疗的疾病太少,主要是皮肤病等。晋代葛洪在《肘后备急方》中记载了“成膏”做法,这是我国最早的铅膏药记载,用来“去脓生肌”,这种膏是黑色的,又称“乌膏”,可到了唐代,医书上却记为“赤膏”,可见工艺不完善,油脂与铅丹未能充分皂化,所以变成了红色。

 

    《本草纲目》首次记载了铅膏药的具体制作方法,李时珍本人视力不佳,晚年常用铅膏药自治,他认为膏药可以“内病外治”,但没引起医学界的重视。究其原因,源于中国当时铅丹制作技术不过关,纯度太低,影响了药用效果。

 

    一般来说,熬制铅膏药所用铅丹纯度应不低于80%至85%,日本目前仍保留有鉴真法师带到日本的唐代铅丹,1950年代,日本学者对此进行化验,结果发现其质量很低,氧化铅含量只有26.2%。

 

    然而,到了清代,铅丹制作技术突飞猛进,先制成密陀僧(一氧化铅),再炼成红褐色铅丹(四氧化三铅),纯度可达90%以上,具备了外用药的条件。        所以,清代后期名医吴师机大力推广,先后呼吁了数十年,主张“外治亦有理”,可由于史书无载,正统医家不以为然。


    事实上,贴膏药有独到优势:首先是安全度高;其次是施用方便;第三是不良反应少,不像许多良药,因为苦口被患者拒绝;第四是价格低,远比汤药划算;第五是确有疗效。在西方,中世纪时膏药便被广泛使用,“洋膏药”还曾输入到中国。

 

    虽然主流医学界对膏药颇为蔑视和排斥,可到清末民初,它还是迅速在社会底层流行开来,早期曾用狗皮敷用,时间一长,腥臭无比,致其名声不佳。其实,西方人也用狗皮做膏药

 

    膏药是自下而上推广起来的,属于不看广告看疗效,在话语空间中处于弱势地位,也属正常。